查看原文
其他

大历史观视域下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解逻辑及实践展望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何锡辉 学习与实践杂志 2024-02-05

 导 读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概括提出的“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百年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历史主动精神,需以宽广纵深的历史视域理解其科学内涵和形成逻辑,回答其缘何而来又如何形成这一重要问题,从而以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开创新的历史篇章。



大历史观视域下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解逻辑及实践展望

作者:何锡辉



 摘 要 

历史主动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高度概括,也是理解中国共产党政党理念与行为的重要范畴。以大历史观审读历史主动精神发现:从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史看,历史主动精神指的是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五百年的社会主义史看,历史主动精神指的是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从一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看,历史主动精神指的是创造了三次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由理论武装、组织赋能、成就彰显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动形成,最终作用于中国历史,将其从近代以来的被动转为历史主动。新时代应当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认识到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根本方向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历史动力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而以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开创新的历史篇章。

 关键词 历史主动精神 大历史观 中国共产党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1]“历史主动精神”虽然以直接概念形式出现的时间较短,但其形成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没有历史积淀就没有历史主动精神。2022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乘势而上、砥砺前行。”[2]这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一以贯之地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肩负起推动中国发展前进的历史使命。就目前所取得的学术成果来看,既有的研究视角大多是从党的百年奋斗史来研究历史主动精神。然而,历史从来不是割裂的,历史主动精神也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诠释和表征样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大历史观洞悉中国问题,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因此,对历史主动精神的考察,亦需置于大历史观中进行全面审视。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解视域 

历史主动精神首先是以政治话语的形式出现,体现了党对百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但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还需要进一步阐释,因而如何理解历史主动精神成为亟须解决的学术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大历史观,将中国共产党置于中华民族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予以考量,这启示我们理解历史主动精神需要树立宽广的历史视野。

(一)从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史看,历史主动精神指的是有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环顾当今世界,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历史中断的国家,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沧桑变化,创造了绚烂多姿的中华文明。历史上,中华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在经济方面开创了繁荣的农耕经济,在政治方面开创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在文化方面形成了儒、释、道三家并存的文化格局,修身齐家、和睦万邦的理念更是深深熔铸于民族文化之中。同时,中华文明以丝绸之路等途径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成果,改善了落后欠发达地区的生产生活面貌。然而,自西方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机器化大生产的效率是农业经济所无法比拟的,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被不断拉大。由于西方机器化大生产而衍生出的供需矛盾,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目光转向东方,通过发动侵略战争来获取经济和政治利益。历史表明,自鸦片战争以后,侵略与殖民接踵而来,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先进人士开始思考救国方案,各种政党、主义粉墨登场,但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局面才得以根本转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坚定的革命意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外反击侵略、对内打击封建势力,积极推行土地改革,吸引了作为绝大多数而存在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最终赢得了革命胜利,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基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锻造出历史主动精神,即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奋斗和不惜牺牲一切。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概括道:“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所以,从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史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就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主动担当历史反侵略反压迫的使命,使中国由被侵略被压迫的历史转为主动反侵略反压迫的历史,有力推进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二)从五百年的社会主义史看,历史主动精神指的是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

1516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在先贤柏拉图的理想国与欧洲不公现实的冲撞中,鸣响了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枪。从1516年至今,社会主义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作为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政党,一切政党理念和行为自然要置于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中予以考量。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善于从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境遇。他曾评价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5]。这启示我们考察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必须将其置于500年社会主义史的视野之中。社会主义史以历史为线索可分为六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500年的社会主义史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实践、从发展壮大到遭遇挫折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历史转变[7]。特别是20世纪末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折,以前的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关注社会主义还能坚持多久、中国又该去向何方的问题。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直面挑战,明确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显著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焕发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做到了建设社会主义化被动为主动、化压力为动力。而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一条康庄大道,向世人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体现。

(三)从一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看,历史主动精神指的是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是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历史,这是理解历史主动精神最直接、最深刻的视域。依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可以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这四个历史时期接续奋斗,实现了三个伟大飞跃。一是从饱受侵略与压迫至站起来的飞跃。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饱受磨难,一次次奋起抗击,无奈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主动肩负反侵略反压迫的历史使命,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带领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侵略被压迫的悲惨境地,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引领中国人民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备受奴役的苦难命运,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8]。二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新中国建立以后,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建立起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顺利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后续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前提。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准确研判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创造性地将坚持社会主义性质与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形成了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改革方略,显著提升了生产力水平,以此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三是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统筹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深层次、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应当认识到,每一次伟大飞跃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并推进的并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即是说,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和使命,敢于迎接历史挑战,总是能在历史发展大势中勇担历史使命,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实现了三个伟大飞跃。三个伟大飞跃可以看作是理解历史主动精神的最直接、最深刻视域。

综上,所谓历史主动精神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能够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内外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再据此主动调整自身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做到敢于担当历史使命,并以此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分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诚然,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历史语境之下对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解要旨存在一定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因时因地具体诠释历史主动精神的内在要旨。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形成机理 

从大历史观的视域可知,中国历史从被动转向主动,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历史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由理论武装、组织赋能和成就彰显三个方面共同决定的。即言之,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形成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当下的统一。

(一)理论武装: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949年9月16日,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9]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推动中华民族思想层面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强大精神资源。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0],它能指引中国共产党以唯物史观思考中国革命问题,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动力,从而制定出符合实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方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进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摒弃中国革命斗争的等、靠、要等各种错误思想倾向,坚持带领人民群众同一切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做最坚决的革命斗争,最终推翻了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准确认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基于此,中国共产党既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又以宽广的世界眼界博采众长,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全心全意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1]马克思主义就是这种彻底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根本价值就是深刻认识到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根本所在,从而赋予自身强大的精神主动力量,一改过去精神被动的局面。

(二)组织赋能: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社会动员能力

“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1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重要论断,表明组织体系之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及其领导的工作的重要性。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弱小到强大、从世界舞台边缘走向中心,具有坚强的组织体系以及由此产生的高度社会动员能力是关键所在,这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组织保障。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尽管中国人口众多,但由于长期处于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致使社会表现为低组织化的状态。具体而言,一方面是“皇权不下县”,基层治理长期依靠乡绅、宗族等地方势力,缺乏全国统一的组织力量;另一方面是农业人口占据绝大比例,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缺乏被组织起来的有力体系。这种人口众多却组织乏力的矛盾,使中国长期无法从广大基层建构起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有效机制。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以支部的形式将党组织广泛地延伸至农村、工厂、学校等基层单位,真正将全国人民组织了起来。对此,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13]与此同时,为了达到高效的社会动员,中国共产党在动员组织人民的基础之上还积极通过价值诉求的培养巩固组织成果。以支部的形式将党组织广泛延伸是“形”,而价值诉求则是“魂”。所谓价值诉求,指的是以理想信念、价值理念等内容,培养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政治忠诚[14]。只有“形”“魂”一致,方可达到组织起来的目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特别是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正是以建立健全组织体系为途径,并辅之以思想政治教育,将中国人民真正组织起来,从而使中国共产党有了强有力的组织力量,实现了从组织层面赋能历史主动精神的形成。

(三)成就彰显: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伟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历史主动精神以思想观念的形式而存在,其本质是由社会实践发展所决定的。即是说,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形成,归根结底是由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所决定的。从经济方面看,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风雨飘摇之际,国家积贫积弱,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大批人民群众生活于贫困线以下。经过百年奋斗,中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目前已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对外投资第一大国。从政治方面看,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处于落后挨打的境地,外国侵略势力和国内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毫无人民民主可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健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大批民主制度得到贯彻执行,人民真正行使了当家做主的权利。从社会民生看,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巨大跨越,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对此总结到:“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十四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15]可见,历史主动精神并非中国共产党的主观臆想,而是中国共产党依据历史伟大成就加以概括总结的。概言之,如今中国共产党强调历史主动精神,是建立于以往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基础之上的。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克服前行路上的艰难险阻,总是能够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为走好未来的路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让中国共产党更有实力、更有底气开创新的历史伟业,反映在思想观念层面就是产生了更为强劲的历史主动精神,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形成的实践之基。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展望 

认识过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获得启迪当下的智慧。立足新时代的今天,既要认识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又要从中获得启示,使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为此,需要认识到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根本方向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历史动力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而以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开创新的历史篇章。

(一)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根本方向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经验;对于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而言,亦是如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最为根本的前提就是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历史主动的方向若出现误差,体现在实践领域就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么不仅无法达到推进事物前进发展的目的,反而可能会销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和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16]走自己的路,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历史所证明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康庄大道,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将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从理想变为现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孕育和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全党思想共识。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切实改善了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国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奥秘所在。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17]。所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必须一以贯之地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这要求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要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确保各项建设事业置于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之下,发挥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将党的领导作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定海神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要求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为雄厚、更为优质的生产力。如前所述,实践发展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形成基础,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铺陈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这就要求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要以此为着力点,主动对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一言以蔽之,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能偏离了根本方向。

(二)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阶段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根本方向。为更好地坚持这一方向,我们还需确立阶段性目标,更好地明晰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目标任务。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则根据实际调整为“两步走”,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部署。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和国家的重心所在,这成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阶段目标。

实际上,中国共产党结合改革发展的实际将“三步走”战略调整为“两步走”战略,这本身就是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鲜明体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善于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及时抓住有利时机主动调整党和国家的战略安排。要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从“建设”与“防范”两个维度持续推进。“建设”指的是中国共产党要做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思维特征。可以看到,党中央从中央层面成立了各种具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委员会、领导小组,做到了专班专题负责,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高位推进,这一点也契合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需求。中国共产党需要继续做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顶层设计,加强对改革发展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可行性的研究,增强各个领域改革措施的耦合性,把握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其他三个“全面”之间的关系,使各项改革发展举措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18]。“防范”指的是中国共产党要发扬伟大斗争精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毫无疑问,事物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中前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描绘了中国改革发展的蓝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的美好愿景,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也伴随着风险挑战。对此,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目前,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待加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地方政府化解债务危机还存有风险。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要坚定斗争意志,发扬迎难而上、舍我其谁的斗争精神,及时消除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防止出现“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也要防止坠入“塔西佗陷阱”。

(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

毛泽东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19]这段话深刻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即对立统一规律。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总是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抓住事物发展的关键。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共产党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正是善于抓住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能够准确研判社会主要矛盾并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而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现实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抓住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并以此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依据,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以此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依据,推进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可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建立于准确研判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之上,只有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把握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现实着力点。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研判: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了新的现实依据,这就是要通过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进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基于此,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两大问题成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关键要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侧重于地区之间的差异,如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发扬历史主动精神需要秉持共同富裕的理念来化解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输血”“造血”,实现先富帮后富,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是产生在不充分的基础上的,发展不充分包括整个社会的发展总量不够丰富、发展程度不够高、发展态势不够稳固。为此,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要坚决推进地区、行业、领域的改革发展,把握改革发展的主动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不断做大做优经济发展总量、提升发展程度、稳固发展态势。

(四)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动力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0]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1]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捍卫者,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深刻认识人民群众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22]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虽历经百年但一以贯之地强调要紧紧依靠人民,更是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血脉联系”“根基关系”,表明党与人民不可分割。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深刻认识到人民是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主要力量。故而,中国共产党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过程中要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价值追寻,把人民的诉求摆在首要位置,切实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过程即是增强人民获得感的过程,以此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再者,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广泛凝聚人民力量。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深刻指引着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这启示中国共产党要深入人民之中,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凝聚群众智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铺陈必要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总而言之,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结合建党百年经验和国内外形势综合变化提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的重要精神力量。本研究以大历史观为研究视域,有助于以宽广纵深的历史视域理解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形成逻辑,回答历史主动精神缘何而来又如何形成的问题。现如今,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开启,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既有着高远的奋斗目标指引,同时也必然面临着更加艰巨复杂的考验。目前世界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局部地区的对抗冲突趋势明显加剧。无论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发展史,还是从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需要来看,都要求中国共产党大力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最为首要的是要确保方向正确,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方向;还要明确阶段目标、历史依据、历史动力,以整体性思维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现实地看,只有做到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才能提前研判国内外形势,才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确保党和国家事业稳步前进。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2页。

[2]《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务院 全国政协党组成员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 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述职》,《人民日报》,2022年3月1日。

[3]《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强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人民日报》,2021年12月29日。

[4][1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页,第13页。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页。

[6]严书翰:《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想主线》,《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7]《如何理解两个“没有辜负”?》,《学习时报》,2021年7月28日。

[8]曲青山:《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政工学刊》,2021年第7期。

[9]《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6页。

[10]王炳林:《充分发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10页。

[12]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1页。

[13]《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355页。

[14]谢岳、丁东锋:《试论中国共产党的现代政治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2页。

[17]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4页。

[18]何锡辉、王芝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话语蕴含的辩证思维》,《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3期。

[19]《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2页。

[20]《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04页。

[22]《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19年1月1日。

(▲向下滑动查看全部注释)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1VSZ123)、2021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大攻关项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 

何锡辉,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本文原载于《学习与实践》2022年第4期。


-end-


#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前往阅读)
01  学习与实践2022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02  大历史观:新时代对唯物史观的运用与发展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作者:贾丽民  赵聪03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导逻辑 | 政治(作者:刘占虎04  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常态运转和偶态应急的静态差异与动态转换——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的启示 | 公共管理(作者:曹志刚)05  技术引入基层与社区治理逻辑的重塑——基于A市12345政府服务热线的案例分析 | 社会(作者:陈锋 宋佳琳06  长江文化2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历史观视域下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解逻辑及实践展望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何锡辉 学习与实践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